
家庭养花常采用盆栽,养盆花与露地栽培花卉对肥料的要求有所不同。盆花除要求肥料中养分齐全外,还要求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和无毒、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目前市内养花常用的肥料有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 有机肥 常用的有机肥主要有各种饼肥、骨粉、草木灰等。饼肥含氮素量较高,同时含有较多磷素和钾素,施入土中后分解速度较快,易被花卉吸收,故多做追肥使用,也可作基肥使用,但施用前需经充分腐熟,否则易引起花卉烂根。骨粉含磷素多,是一种很好的迟效性磷肥。草木灰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钾肥,除含有丰富钾元素外,还含有磷、钙、铁、镁、硼等营养元素,易溶于水,是一种碱性肥料,做基肥、追肥均可。 无机肥 常用的无机肥(化学肥料)主要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复合化肥、硫酸亚铁和硼酸等。化学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清洁卫生以及使用简便等特点,因此使用较普遍。近年来室内养花使用量最多的是市场上出售的专供各种花卉使用的复合花肥,如肥花丹、长效肥花丸、花友肥片、护花神(北京大学研制)、全新高浓缩氨基酸型营养液(北京林业大学研制)等。这类花肥大多都有与土壤结合力强,很少流失,营养元素齐全,浓度高,肥效较快,清洁卫生及不污染环境等特点。但施用这类花肥应注意施肥量要按产品说明书介绍的用量施用,不能过多,否则易发生肥害。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粉嫩的花朵从绿叶中探出头来,汽车尾气,PM2.5都压制不住玉兰、栀子的阵阵香气。每到这时,总会有人感叹,我精心照料的花怎么就不如路旁的狗尾巴花呢?我都是按照网上流传的秘籍来养花的啊。然而,你真的了解花草的心意吗? 见干见湿的浇水方法 种花第一件事儿就是浇水,学会浇水,这花基本就活了大半。但是,怎样浇水却是个技术活。 很多人天天都会浇灌案头的那盆小花,结果呢,可怜的仙人球慢慢皱缩干枯;还有同学为省事儿把秋海棠的花盆泡在浅浅的水盆里,结果弄得叶片脱落,花怒人怨。没错,花花草草喜欢水,但是它们也喜欢空气。别忘了,土壤中的那些根系也是需要呼吸的。在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土壤中的空气分布。不能进行正常呼吸的根系,会在根系中积累乳酸,乙醇等有害物质,长此以往轻则代谢紊乱,重则发生腐烂。 很多人恍然大悟,一定要等到花盆的土干透才好。没过多久,又有人问,我们家的薄荷为啥就活不了呢?那是因为像薄荷这样的植物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等土干了再去浇水,就等着收获一盆薄荷的标本吧。 不管怎么说,什么时候浇水,怎么浇水都要看花草的种类和情况。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茶水就别倒进花盆了。 茶渣进花盆 顺手把凉茶水倒进花盆,明明是种懒惰行动,可是网上居然开始流传“茶水浇花好的论调”,这恐怕是一个懒人们阴谋,花儿们才不需要茶水来提神呢。茶水反而会给它们带来很多困扰。 茶水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通常来说,茶水的pH值在5~7左右,长期在花盆里面倒茶水,势必会将土壤变成偏酸性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欢酸性环境。当然了,茶水信徒们不会就此屈服,他们会强调茶叶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比如18%~31%的粗蛋白,22%的粗纤维,1%~2%的茶多酚,看起来进入花盆是个挺好的废物利用的手段,甚至让人有种变废为宝的快感。不过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植物不是动物,根系根本就无法吸收糖类、蛋白质这样的有机物,氮磷钾之类的无机矿物才是它们的粮食。茶渣不仅不会为花草提供营养,这些有机物还能惹麻烦,很多真菌和虫子都盯着它们呢,于是花盆成了个小型菌物培养场。 蛋奶营养灌不停 说道肥料,很多同学习惯把厨房扔掉的鸡蛋壳都放在花盆里面,据说可以给花草添加营养。如今,又有了升级版本,有同学把过期的牛奶直接倒进了花盆,据说好吃的牛奶草莓也是这样来的。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正如上文所说,植物吃下去的是各种矿物质,再丰富的蛋白质也无法进入它们的根系。不过,不管是剩余的蛋白,还是牛奶中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中有丰富的氮元素,只要通过发酵降解,就可以成为植物所需要的。但是,牛奶中的氮元素含量只有0.5%左右,远远低于一般的液体氮肥(氨水12.4%)。更不用说低于尿素的46%的含氮量,况且对植物来说,牛奶中的氮和尿液中的氮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奶油草莓,不过是个噱头罢了。要想给植物补充营养物质,还不如来点专用花肥。 中午浇花会死吗 中午浇花花会死,网络上对此经验的解释有二:一是中午浇花会让土壤的温度迅速下降,影响根系活动并致死;二是喷洒在叶片上水珠有透镜的效果,会灼伤叶片从而引起植物死亡。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理由都有漏洞。 首先,土壤温度的降低确实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毕竟,植物也有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如果温度太低,生理活动就会暂停,当温度更低时甚至会产生细胞膜损伤,导致冷害发生。不过我们是浇水,不是给植物喂冰块,要想在这种温度下把植物冻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关于透镜的事情,看似有几分道理,但是要知道叶片通常有很好的排水功能,用不了多久叶片就干燥了。否则的话,不用等着被水珠透镜烤焦,霉菌就能攻陷叶片了。况且,我们浇花的时候也不一定是通过叶片来喷灌,很多时候是直接浇水在根部,那就更不用担心所谓的透镜危险了。 夏天的暴雨经常出现,甚至会伴随有大量的冰雹,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因为暴雨(冰雹)之后的低温,出现大批植物死亡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了绝大多数植物对暂时的低温是可以耐受的。再想一下,如果可以用水浇死植物的话,那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午去杂草上洒水,那岂不是省了人力又不用除草剂,两全其美。可是这种好事情是不会出现的。更不用说碰到植物已经脱水严重的情况,如果还要等到太阳落山再去浇水,那一切都晚了。

月季常用播种、分株、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繁殖。一般以扦插最为方便,可采用生长期扦插与冬季扦插两种方式。 (1)生长期扦插:月季生长期在春秋季,一般于每年5月份及10月份进行扦插。扦插期的气温宜在25℃左右,可剪取一段15厘米长的清晨带露水的新生健壮枝条作插穗。插穗条不要留有嫩梢、花蕾,但要让插穗条上留2片叶子。插入土中的插穗深度为其长度的1/3,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然后把土压紧,保持扦插穗条周围的湿度,但需选择阴暗通风处,不能遭太阳直射,空气太干燥时要向空中喷水。插后20天内不宜浇水太多,21天左右便可成活。 (2)冬季扦插:可在冬季11~12月份内进行。选择15厘米长枝条作插穗,下端用刀削平,插入好的疏松体内,插入深度为插穗的2/3,把土压紧,浇一次水。如温度到达零度时,要采取保温措施。

园林树木夏季修剪是保持树木观赏效果,决定当年或第二年开花结果质量高低的技术措施。 一、修剪目的 通过夏季修剪,促使植株体内养分、水分、激素等生长所需物质进行合理分配,见效比冬季修剪快。夏季修剪可以合理及时地改造或保持树冠造型,调整树冠枝条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提高园林树木的观赏效果和合理的花果量。 二、修剪时间 广义上讲,从树木开始萌动到深秋落叶前的整个生长期所进行的修剪都叫夏季修剪,是冬季修剪的继续和补充。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园林观赏要求、生产目的来确定具体的修剪时间,不能一概而论。 三、不同树种的要求 对一些春季和夏初开花的花木如玉兰、连翘、丁香、榆叶梅、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棣棠、樱花、蔷薇等应在花榭后及时进行短截,一方面可以防止结果或形成徒长枝消耗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短截促发副梢,使副梢在7月花芽分化期形成花芽,为来年开花做好准备。对夏季开花的金银花、金银木、珍珠梅、木槿、紫薇等,应在开花后期立即进行修剪,对月季类灌木,要随时剪除残花,防止结果消耗营养,促使早发副梢,早形成顶花芽,早开花、多开花,缩短开花间隔。 应当经常进行整形修剪,但对那些在北方越冬困难的树种,如女贞、金叶女贞等应在9月底停止生长前进行轻短截或不修剪,尽可能让枝条生长充实,以利于越冬。对越冬性能好的树种,应把全年最后一次修剪安排在停止生长的临界期前,这样,可以节省修剪投入,并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树形。 常绿树生长旺季,要对生长过长的徒长枝进行短截,促使剪口下面的腋芽萌发出更多的新枝充实树冠内膛。对棕榈类植物,要随时剪掉下面衰老、发黄、破碎的叶片,保持观赏效果。 四、修剪原则 要因树、因品种、因时修剪。每株树的个体发育、长势强弱有差别,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具体的修剪方法和时间都要区别对待。树木在夏季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修剪免不了要剪掉许多新梢和叶片。如果土壤条件差,管理又跟不上,在树体贮藏养分少的情况下,修剪对树的生长就是一种抑制。反之,如果土壤水肥条件好,夏季修剪能够有效促发副梢,扩大树冠,扩展叶面积,提高树木光合作用的效率,减少冬季修剪的工作量,并能提前进入开花结果期,缩短园林树木的培育周期。

在近期热映的影片《星际穿越》中,小麦、秋葵等农作物相继因来势凶猛的枯萎病而灭绝,人类面临生存危机而被迫探索星际移民,寻找下一个栖身之地。这些情节虽有艺术夸张,并不完全科学,但在现实生活中,枯萎病确实会威胁许多农作物的生产,影响粮食安全。数代人穷尽智慧,探索防病抗病良方。那些斗得了害虫、扛得住染病危险,我们总以为俯拾即是的美食,其实都来得不易,值得我们珍惜。 枯萎病真实存在吗? 电影《星际穿越》中提到的枯萎病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少见。枯萎病也称疫病,是由真菌或细菌所致的植物病害。在植物病理学上,当植物的叶片、茎、花乃至植株整体出现迅速褐变、干枯、死亡的症状时,我们往往就给导致这些症状的病害冠以“枯萎病”的名字。 诸如由真菌小双胞腔菌引起的黄瓜蔓枯病,由细菌地毯草黄单胞菌引起的洋葱叶枯病,由真菌山茶花腐病菌引起的山茶花腐病等,虽然名字里没有直接出现“枯萎病”3个字,但其实它们都属于枯萎病。 正是因为枯萎病描述的是症状,所以引起枯萎病的并非限定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原。常见植物病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和原生动物等,甚至低温、干旱等非生物因素也能造成枯萎的症状。 各种病原体导致的枯萎病症状,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植物体内大量繁殖所致。这些病原堵塞维管束,阻碍水和营养物质的输送,最终导致细胞坏死。 在《星际穿越》中,枯萎病破坏力极高,导致众多粮食作物灭绝。但在目前的植物病理学研究中,还没有发现某一种生物能够消灭所有农作物。因为不同的植物病原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即针对不同的种、属、科。同时,病原侵染某种植物的部位也不同,如植物的根、茎、木质部等。 病原菌侵染植物是双方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堪称一场双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较量,而不是寄主城门洞开、缴械投降的简单行为。这种相互作用把病原的寄主限制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加之科研人员根据病原的变化,不断培育抗病新种,因而不大可能出现影片中所描述的,某种病原横扫所有农作物的现象。 虽然如此,枯萎病的危害仍不容忽视。首先,它会降低农作物产量。例如, 2010年~2011年,柑橘黄龙病导致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橘减产4400万箱,占预计产量的24%。其次,降低食品品质。例如,水稻发生稻瘟病会导致碎米率增加。第三,产生有毒物质。例如,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不过,人们不必过于恐慌。以香蕉枯萎病为例,它虽然被叫做“香蕉癌症”,但有专家认为对人体健康并无太大影响。因为染病的香蕉苗都病死了,根本没机会结出供人食用的香蕉。第四,增加生产成本。为了防治病害,必须投入人力、物力和各种设备,增加开支、降低经济效益。第五,环境污染。例如,农药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环境中降解,大量且持续使用农药,不断在土壤中积聚,会造成土壤污染。 哪些作物面临枯萎病威胁? 日常生活中,香蕉、柑橘、黄瓜等果蔬是人们在菜市场可以轻易购得的食品,但其生产过程却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容易。其中,枯萎病就是威胁它们生长的重要疾病。 ■香蕉 香蕉枯萎病正在将产量巨大、产地众多、价格便宜的香蕉产业逼向绝境。引起香蕉枯萎病的土壤真菌——镰刀菌感染香蕉后,整株植物会枯萎死亡,而镰刀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期最长可达20年。 镰刀菌又被划分成4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目前占世界香蕉进出口比重最大的品种华蕉,即对4号小种缺乏抵抗能力。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量种植和消费的香蕉并非华蕉,而是一种被称为大麦克的品种,因其果型大、口味出众、果皮结实而受到欢迎。但到了50年代后,对大麦克有着致命杀伤力的香蕉枯萎病1号小种横扫拉美,成片的香蕉园绝收绝种。而华蕉因对于1号小种有着不错的抵抗力,取代了大麦克。然而,当时的香蕉业界也许没有想到,成也枯萎病,败也枯萎病。到了21世纪,历史重现,由于华蕉对4号小种没有抵抗能力,人们将再次为“香蕉灭绝”的问题而头疼。 ■柑橘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的大敌,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染病后,柑橘叶片黄化、变小,果实则着色异常、果小、畸形。黄龙病一旦暴发,农户不得已大规模砍烧染病植株,往往损失惨重。黄龙病在中国10个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柑橘生产安全。 ■黄瓜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 ■苦瓜 苦瓜枯萎病是苦瓜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进入春季后易发。致病的真菌——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会使病株黄化和萎蔫,茎基部组织内导管褪色变褐。目前这种病害可以通过嫁接、选种等方式来防治。 相关链接 一场枯萎病引发的历史转折 1845年~1852年间,爱尔兰的马铃薯患上一种名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疾病,导致马铃薯腐烂,甚至严重歉收。 1845年秋季,病害从爱尔兰东部向西部蔓延。晚疫病菌通过叶部感染马铃薯植株,整株的幼苗还没等到收获就腐烂了,家家户户一年的储备丧失殆尽。尽管当时欧洲北部大部分地区都受到疫病的影响,但爱尔兰所受打击最为严重,因为马铃薯是当时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随后几年,晚疫病毒在当地肆虐,加之许多政治、宗教、经济因素以及其间暴发的霜霉病,大范围的歉收严重打击了贫苦农民的生计,导致岛上数十万人死于饥饿或疾病,百余万人被迫移居海外。这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口迁徙之一。 这场大饥荒成为爱尔兰现代历史中的转折点。在这7年里,岛上的人口减少了20%~25%,许多人移民美洲、英格兰或澳大利亚。即使到了今日,爱尔兰的人口仍然没有恢复到饥荒前的情形。也因为大量的人口迁移,导致爱尔兰语言、文化等都受到很大影响。 知识堂 有何防治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对植物枯萎病从快速诊断到防治病毒的手段都在日渐成熟。 农业措施 清理农林地、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可有效抑制病原的扩散。伐除后必须烧毁或进行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感染源。此外,还可以设立隔离带,以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防止其扩散。 化学防治 在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人们会喷洒相应的化学制剂,预防或杀灭引发植株枯萎的病原。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人们一方面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以控制虫害发生,另一方面人工大量繁殖并释放治虫。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等制取生物农药制剂,用于喷施。 培育抗病品种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科学家不断尝试,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式,培育抗病品种。只不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科研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转基因育种也面临诸多争议。

透明石头浇水器(Water From A Stone),巴掌大小的一个卵圆造型的玻璃器皿,上面有软木塞子,打开可以装水——它既是摆在花盆上的一个装饰物(透明的玻璃,配上绿的枝叶红的花,效果会非常赞),同时也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塞子的附近有个小孔,当你用它装满水,塞上塞子,然后将之倒过来、小孔朝下地搁在花盆里面,水就能缓慢地滴入泥土中,更长时间地为绿植提供水分——容量200毫升,装一次水可以滴4天左右,足够通常之用了。

《棉花记忆》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农民种棉花的大部分重要的农事活动,读完后你就像能学会了如何种棉花一样,也仿佛回忆了一株棉花的一生一样。 1.刚拱出地皮的棉花幼苗显得异常娇弱。 大概怕它们势单力薄,主人在播种棉花的时候,往往一把就撒下十来粒棉籽。结果,八九天后,一墩就长出十余棵棉苗,像一群穿着花褂子的村姑一下子涌到了城市街头。她们叽叽喳喳,指指点点,你推我搡,不敢拆群儿。 2.间苗。优胜劣汰。 午后,土旺村。我看一个中年男子在自家的棉田间苗。棉花苗一簇有十来株,留下两株,晚上几天再间掉一株。他下手的时候,一点也不犹豫,左边拔下一株,右边拔下一株,有时候还拨开棉苗从中间拔下一株。他下手很快,也准,好像去掉哪株,留下哪株,都是早就定好的事儿。他将拔下的棉苗随手扔进沟垄里,一会儿就蔫了。 叫我佩服的是,他们的选择从来没有错过。在一个农民的果断和熟练面前,我感到自卑和不安。 3.锄梦花。 这是我从关于棉花栽培技术的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个词。书上说:“当幼苗破土显行时,要进行‘锄梦花’”。它的作用是疏松土壤,保墒防旱或放墒降湿,消灭杂草,助苗出土。但是,编写此书的人为什么想到这第一遍锄地叫锄梦花呢?大概是让锋利的锄刃划破土层,惊醒棉花幼苗的土中酣梦,让它抖擞精神,开始活泼的生长。也许是锄片哗啦啦犁开板结的地表,想一下子地面上开出数不清的碎花。总之这是一个有文学细胞的人,一个充满幻想的人,一个诗意的人。 在拐子河村,半晌时间,我站在地头上,紧紧地盯着一个用锄头给棉田锄梦花的中年人,他的动作那么娴熟,用力那么匀称,弓腰侧身的弧度那么优美。他肯定不知道自己是在锄梦花,但他已经完全地融进了这个词,融进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蓬勃生命的大美之中。 4.棉花开花了。 棉花的花上午是淡黄色的。下午,就变成微红色。第二天,你再去看,它就是紫红色了。 棉花的花大约在三四天之后凋萎、脱落,化作泥土。 它的花为什么会变?别相信教科书上的介绍,也别问为什么。 你问为什么,就等于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地球为什么会转动,河水为什么会流淌,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5.花铃期的一项重要农事是打杈。农谚说: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杈子不去掉,好像氓流把兜掏。 打杈是挂在棉农口头上的习惯用语,书上不说“打杈”,说这叫“整枝”。整枝包括打顶心、打边心或打群尖、抹赘芽、去叶枝、剪空枝。 打顶心就是控制株高,限制棉花无谓地疯长,以利于增加铃重,早熟增产。打边心即当每一果枝上长出一定数量的果节时,将其顶部摘除,以防止果枝生长过长和无效花蕾,避免养分的消耗。赘芽是主茎和果枝叶腋内长出的幼芽,要抹小、抹了,并不断进行,以防止养分丧失。叶枝是果枝下部不结果子的枝子,空枝即果枝空梢,叶枝和空枝在棉花现蕾或盛花期后,应及时地分期分批擗掉,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烂铃和脱落,促进棉花早熟。 打杈是一项比较轻松的农活。空手进入棉田,左看看,右看看,掐掐、掰掰、擗擗,像茶农采茶一般。 小时候经常跟大人给棉花打杈,不是因为打错了被大人呵斥出来,就是因为受不了棉田里的溽热,甩下手中的一把芽尖扭头跑到地头的大树下。 6.吡虫啉8克,兑水,喷雾。这是在中心店镇四府厂村。一位农妇身穿长裤长褂,戴着口罩,在给她家的半亩棉花打药,杀灭蚜虫。农谚说:棉花不治虫,结果一场空。 棉花是吃药最多的庄稼。从下种到吐絮一直都在吃药,简直就是一个药罐子。 这能怪它吗?还没有播种的时候,病菌就已经在种子里潜伏下来,害虫就在土壤里等着它,害得它在下地之前就得用药物拌种或者浸种,出苗以后有时候还得用药灌根,差不多已经泡在药水里。苗期,它可能会生立枯病、猝倒病、茎枯病、褐斑病、轮纹斑病。蕾期,可能会生枯萎病、黄萎病、细菌性角斑病、根结线虫病。花铃期又可能会生疫病、曲霉病、黑星病、黑果病、炭疽病、红腐病、软腐病、红粉病……可能发生的病害有五十多种。害虫也在时刻窥视着它——蓟马、盲蝽象、棉叶螨、红蜘蛛、棉蚜、根蛆、蝼蛄、造桥虫、地老虎、棉铃虫、棉尖象、棉斜纹夜蛾、鼎点金刚钻、隆背花薪甲、红铃虫、大卷叶螟、锦纹夜蛾、甜菜夜蛾、棉叶蝉、棉粉虱……有300种之多。真是防不胜防。 7.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画眉草、狗牙根、莎草、盘草、马齿苋、反枝苋、凹头苋、刺苋、龙葵、苍耳、小蓟、铁苋菜、鳢肠、田旋花、千金子、旱稗、双穗雀稗、灰绿藜、香附子、扁秆藨草、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通泉草、繁缕…… 多漂亮的名字啊!它们生在春夏之间,花朵开在夏秋之际,大朵的、小朵的、热烈的、含蓄的、芳香的、无味的。秋天,它们结各种各样的果实,卵形的、棱状的、球形的、椭圆形的,它们各有各的功用,有的是鸟和兽的食物,有的入药,治疗人的疾病。 但是,它们生在棉花地里,就是杂草,就是棉花的敌人,棉农就得想方设法将它们除掉。 8.知了——知了—— 日头越高,天气越热,它越叫得欢实,叫得热烈,叫得高亢。 它好像在有意催生着什么,配合着什么,鼓舞着什么。 这个时候,棉花已经进入了花铃期。青青的棉铃圆实光洁,在夏风中摇曳,而在它的内部,纤维正一点点伸长,一丝丝绵密,只等着从棉铃的上部裂开口子,缓缓地吐絮。 棉花和蝉有着共同的生长习性,喜温、喜光、喜风。在这个季节里,它们共同生活,共享时光,彼此搀扶,相互应和。就像小麦在布谷声声中一粒粒饱满,玉米在蛙鼓阵阵中噌噌地拔节,雪白的棉絮此刻正伴着蝉鸣在坚硬的青桃中暗潮涌动,激情澎湃。 9.棉花吐絮了。下午,在杨下村,我惊喜地发现在一片棉田里,一株棉花的下层果枝上,两颗棉桃在秋风中绽裂,垂下白花花肥嘟嘟的棉絮。而它的主人并不知道。我又一连走了五块棉田,再没有发现吐絮的棉花。但这肯定不是田野里第一棵吐絮的棉花。在棉田深处,还会有絮子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吐出,像顺嘴流出的再也憋不住的一个个秘密。 10.棉花的吐絮期很长,可达60到70天。它不像山楂说红一树都红了,也不像葡萄说紫一架都紫了。它今天爆开一枚,明天垂下一缕。它等棉桃里面的纤维完全伸展并彻底脱水才展露出来。所以拾棉花不像刨地瓜刨花生似的,不管大小一次收完。 拾棉花是个慢工,也是个细活。秋天的乡间小路上,经常能看到人们挎着个篮子往家走,里面装了一篮子或半篮子棉花。他们从自家的棉花地里刚出来。在鲁南,近年来少有大块的棉田,而他家的棉花今天刚好就拾这么多。 11.为了赶麦,有时候棉花得提前拔掉,好腾茬。 将带着不少青铃的棉秸倚在院墙内外,就不管它了。等忙完秋种,青铃在秋阳秋风中一个个开裂,吐絮。有个别开得不彻底,形成僵瓣。这本身是一些弱小的棉桃,随着气温的下降僵在了棉壳里。主人将它们剥下来,放在一边,单独处理,留作他用。 12.如果是一年一熟制棉田,多为旱地、盐碱地,直等到棉花拾净了,主人也不急着将棉秸拔掉,落光叶子的棉棵依旧挺在地里,经霜沐雨,有时候竟至下了大雪。主人把它们忘了。去年冬天,我在岳峰村的一片靠近树林的干枯的棉花地里,还发现一条破残的蛇蜕缠绕在一株棉棵上。蛇可能经常在这儿活动。附近的林子里住着很多麻雀,麻雀吃饱喝足,可能会到棉棵上站一站,耍一耍,正好让住在这儿的蛇果腹。不知哪一会儿,主人背着手逛到地里,看到它们,觉得这件秋天该干的活儿撂到现在,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卷卷袖子,一口气将半枯的棉秸呼呼地拔完,堆到地头上。 这堆在寒风中风干的棉秸又可能在一个干冷的冬夜,被村里的一个捣蛋孩子哧——划一根火柴烧掉,留下一片灰烬。

桂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但是,很多桂花盆景种了好多年不开花或开花很少。笔者根据桂花习性,结合多年实践,将桂花盆景不开花或开花少的常见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不开花或开花少的原因 1.品种不良: 在培育桂花盆景时,未选用容易开花的优良品种,是造成桂花盆景不开花或开花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摆放位置不当: 桂花盆景摆放位置与桂花盆景开不开花或开花较少有很大的关系。 ①光照不足。 桂花对光照特别敏感,需要10小时以上光照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正常开花。如果桂花盆景光照时间短,光照不足,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营养生长不良,枝叶不茂盛,进行影响花芽分化等生殖生长,严重影响其花芽孕育而不开花。 ②受到油垢、烟尘、灰尘及其他污染源污染。 桂花盆景摆放的地方,一定要远离油垢、烟尘、灰尘及其他污染源,因桂花抗污染能力弱,叶片长期被油垢、烟尘、灰尘等污染,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导致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叶片发黄提前脱落,严重影响生长和开花。 ③不宜摆放在不通风或风口处。 因桂花盆景在不通风的地方易感染病虫害,造成生长不良,也是影响开花的重要原因;在风口处风大、空气湿度小,桂花叶片经风吹后造成擦伤,对生长不利,时间一长枝叶极易风干死亡。 3.施肥不当: 由于施用氮肥过多,营养过盛,使枝叶徒长,由于营养生长过盛抑制了生殖生长,不开花或开花极少。另外,施肥过多、浓度过高或施用未充分发酵腐熟的生肥,对桂花根系造成极大的伤害,造成桂花盆景重则整株死亡,轻则部分枝条死亡、掉叶等不同程度的伤害。 4.浇水过多或过少: ①浇水过多。 由于浇水过多,土壤通透性能差,会造成烂根、叶片发黄提前脱落,生长不良,影响开花。 ②浇水过少。 浇水过少,植株严重失水,造成桂花盆景重则整株死亡、死枝,轻则叶片干枯、发黄掉叶等。 另外,为了控制桂花叶片大小,在生长期间对桂花盆景进行扣水处理,由于不够熟练,扣水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桂花盆景死亡、死枝、叶片干枯、发黄掉叶等。 5.修剪不当: ①修剪时间不当。 由于缺乏对桂花特性的了解,在5月至8月间,对桂花盆景进行整形修剪,将当年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能开花的枝条剪掉。 ②修枝过重。 过度追求桂花盆景的形状样式,将当年生长能开花的发育的正常枝条剪掉,或对桂花枝条修剪过重,如多次反复修剪,会令枝叶生长更加强势,不能形成花芽,影响开花。 ③缺乏修剪。 有的桂花盆景长期缺乏修剪,形成疯长导致营养生长过旺抑制了生殖生长,不能开花;有的根茎部萌孽枝过多、过旺,抑制了上部枝条生长,不能形成花芽开花;有的则枝叶过密、过多、过弱;有的桂花盆景原来开过很多花,由于放任生长,对残花果实未剪除,造成养分消耗过多,不能正常开花。 6.营养不良: ①盆具过小盆土过少。 由于桩景过大盆具过小,盆土少,用盆与桂花桩景比例失调,营养供应不上,枝条短小瘦弱、叶片薄色黄,生长不良。 ②未及时换盆换土。 桂花盆景3年以上未换盆土,原土营养耗尽,致使营养严重不足,根系盘结不能伸展,生长不良,很难进行花芽分化。 ③施肥过少或未施肥,养分不足。 桂花喜肥,有的桂花盆景长期未施肥,枝瘦叶黄,不能积累足够的养分,不易形成花芽。 7.病虫为害或防治不当: ①刺蛾、蓑蛾幼虫为害。 由于桂花叶片易遭刺蛾幼虫危害,使其叶片残缺不全。 ②螨类等危害。 如红蜘蛛、黑刺粉虱、介壳虫等危害严重时,造成桂花叶片泛黄呈淡白色,叶绿素严重破坏,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部分叶片提前脱落,不能形成花芽。 ③炭疽病、褐斑等病害。 桂花常易发生炭疽病、褐斑病、灰色膏药病、枯斑病、煤烟病等病,造成叶片大量提前脱落。 8.使用药物品种、浓度不当: 在防治桂花病虫害时,使用的药物品种、时间不当或浓度过高,对桂花的枝叶造成伤害,重者树死枝枯,轻者引起桂花大量叶片焦边、枝枯、落叶。 9.过早入室,光照不足、植株衰弱: 温度在10℃以上时,桂花得不到充足的低温休眠,继续生长,过早抽芽展叶,消耗大量养分,以后生长的新梢长势较弱,影响开花。 10.春季出室过早: 过早出室后,风吹日晒,叶片掉光,即使精心管理,再发新芽消耗自身营养过多,也不能开花。 采取相应对策 1.选育良种: 在培育桂花盆景时,选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易开花、花香色艳、节间密、叶片小的桂花优良品种,培育出来的桂花盆景容易开花、多开花、色艳香浓。 2.摆放位置得当: ①光照充足处。 桂花盆景摆放位置一定要保证每天应有10小时以上日照的地方,满足日照需要,有效积累营养,花芽正常开花。 ②保持干净清洁。 桂花盆景摆放在远离有油垢烟尘、灰尘污染的地方,防止污染,可用细纱布轻拭叶片,每月擦拭2次,保持叶面清洁,以利光合作用。 ③保持通风良好。 3.合理施肥: 桂花盆景施肥应分3步:第一,早春萌芽之前,每隔半月施1次以氮磷钾为主的混合肥料, 5月至8月间再施3至4次以磷钾为主的肥料。不能过多施用氮肥,防止枝叶徒长和开花稀少或不开花。 对开花结果的品种,开花后应及时剪除整个花梗,防止结果消耗营养,并追施1次以氮为主的混合肥料或基肥。初冬在桂花盆景盆钵边沿周围施基肥,以有机肥为好,施后浇水。根据桂花盆景喜肥的特性,不施浓肥生肥,做到薄肥勤施。 4.合理浇水: ①根据桂花盆景的大小、生长特性,结合季节、天气、盆具的质地、大小、盆土的多少,进行合理浇水。春、秋、冬三季应使桂花盆景保持30%的含水量,炎热夏天,以60%的含水量为宜,不要过干和过湿,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 初春发芽后要适当进行扣水控水,防止枝叶徒长,节稀叶大,影响桂花盆景的美观。扣水控水到4月中旬。桂花枝条长至10厘米左右木质化后,不再抽芽生长,盆土不能过干,保持湿润,最有利于桂花盆景花芽分化,促其开多花。 5.早春出室,萌芽前进行修剪: 剪去病弱枝、过密枝,萌芽后可根据芽条数量,对过多过密的芽条根据“除密留稀、除内留外、除弱留强、除直留平”的原则,进行适当抹芽疏除,以改善光照,增强通风透光,促进生长和花芽分化。 当桂花枝条长到10厘米左右形成自剪停止生长后,在开花前不能因为其他原因(5月至8月)对桂花盆景进行整形修剪,防止剪掉开花枝。 桂花盆景不能修剪过重,也不能长期缺乏修剪,放任生长,只有通过合理的修枝,促进桂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多开花目的。 6.1至2年要换一次营养土:

常春藤采用扦插和压条繁殖都极易成活,也可采用播种繁殖。 (1)扦插繁殖:常春藤的节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自然生根,接触到地面以后即会自然入土,所以多用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最适宜扦插,选用健壮充实的1~2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成长10~20cm作插穗,顶部留2~3片叶片扦插,株行距15cm×25cm,深5cm,插人苗床(扦插基质用纯砂或—般栽培土均可)后浇透水,并设荫棚遮阳,20~30天后生根,40天后撤除荫棚。适时浇水,追肥1~2次,松土除草。翌年春季移植,株行距约25cmX70cm,移植后遮阳巧15天左右。 (2)压条繁殖:压条最好在雨季进行,一般在夏季进行,易成活。可采用曲枝连续压条方法,枝条埋土部分应适当环割,用土块或石块压在节上,保持土壤湿润,节部很快长根扎土。生根后按4~5节一段,自节间处剪断,可刺激休眠的腋芽萌发生长,待新茎长约8~10cm即可移植。 (3)分株繁殖:常结合上盆、换盆进行。 (4)播种繁殖:播种用苗于春季采收成熟果实,用草木灰搓揉去掉外果皮,再用清水漂洗,稍滤干后用湿沙层积贮藏备用。生产上应于4月下旬前播种,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实生苗初期生长较慢,需加强肥水管理。

花卉自制杀虫剂对花卉既没有药害,又不妨碍花卉生长,强烈建议花卉爱好者自制一些花卉杀虫剂试一试! 洗衣粉溶液 取2克洗衣粉,加水500克搅拌成溶液,加清油一滴,对植株上的虫体喷雾。可杀死蚜虫、蚧壳虫、红蜘蛛、绿刺蛾、粉蝶、白粉虱等。具有块根或者具有鳞茎以及具有肉质根系的花卉,易受线虫危害,也可用稀释1000倍的洗衣粉溶液浇入植株根部周围。 肥皂液 取肥皂和热开水按1:50溶解后喷施,因肥皂可堵塞害虫的呼吸器官致其死亡,对蚜虫、蚧壳虫有效。 烟草液 烟草含有烟碱,对蚜虫、红蜘蛛、蚂蚁等有很强的触杀作用,也具有熏蒸和胃毒作用。取烟草末或者烟丝20克,加水500克浸泡24小时后过滤,滤液再加入2%的肥皂水500克,喷于有虫患的叶面;也可不加肥皂水直接将滤液喷于盆土及盆底周围,可杀土壤中害虫。 大蒜液 治月季的白粉病和黑斑病,取蒜头30克,捣烂后加水500克,搅匀过滤,取滤液喷叶面,每天一次,连喷3~4次,重者可用毛笔或牙刷把蒜液直接涂在患处。把大蒜捣碎插于盆土中,还可杀死蚯蚓、蚂蚁和线虫。 大葱液 取大葱50克捣成泥状,加水50克,浸泡12小时,用滤液喷施,一天多次,连喷3~4天,可治蚜虫等软体害虫及白粉病。 生姜液 取生姜捣成泥状,加水20倍浸泡12小时,用滤液喷洒可防治叶斑病、煤污病、腐烂病、黑褐病等,也可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潜叶虫。 花椒液 花椒50克,加水500克左右在锅内加热煮沸,熬成250的药液,使用时加水6~7倍喷施,防治白粉虱、蚜虫和蚧壳虫。 柑橘皮液 取柑橘皮50克,加水500克浸泡24小时,过滤后取滤液喷洒叶面,防治蚜虫、红蜘蛛、潜叶虫,浇入土内防治线虫,另可取柑橘子一份加5份清水,浸泡4~5天,然后将花卉种子放于此液中浸泡10分钟,可防治多种害虫。 苦瓜叶液 将苦瓜液100~200克,加水捣烂,加等量石灰,搅拌均匀,浇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 西红柿叶液 新鲜西红柿叶50克捣烂,加水150克浸泡6小时,过滤后用滤液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还可驱赶苍蝇。 辣椒液 取辣椒50克加10倍水煮沸20分钟后过滤,用滤液喷洒,可防治蚜虫、红蜘蛛、臭椿象等害虫,浇入土中可防治土蚕。 蓖麻叶粉 将蓖麻叶、杆晒干后,磨成粉末,施入土中,防治蛴螬。 白芨液 将白芨0.1公斤,加水4公斤,熬成原汁液2公斤,再加水1.5公斤至2.5公斤过滤后用滤液喷洒,可防治蚜虫。 白头翁液 将白头翁0.5公斤,加水5公斤,煮沸30分钟,过滤去渣,待冷却后浇灌,可防治地老虎。 金银花液 用金银花的叶、茎切碎,加水2千克,煮沸后过滤,待冷却后浇灌,可防治地老虎。

仙人掌常用的繁殖方法是扦插繁殖和播种繁殖。 (1)扦插繁殖:在花卉栽培中常用扦插法去繁殖,一年四季都可进行繁殖,但多选在生长旺盛的夏季,此时气温较高,仙人掌的分枝较多,易于取材和生根,宜选生长充实的1片仙人掌的茎节,切后放阴凉处干2-3天,让切口汁液流干或在切口处裹以草木灰后插入盆中,或横放沙中,或植土壤穴中,保持土壤湿润,插后不可浇大水,否则肉质茎会腐烂。除稍遮阴外还要通风,20-25天后即可生根,生根后即可移入盆内培养,也可移入庭院及公园内露地栽种,种后即可成景。 (2)播种繁殖:在原产地能自播繁殖,仙人掌种子的成熟,需要一个高温干燥的环境。播种多在春季的3-4月份进行,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处理。具体做法是将仙人掌种子混沙,置于半通风处阴干,保持40%-50%的持水量,温度控制在15-20℃的条件下,6-8天后将种子选出,播于粗沙或园土内,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保持半干状态,7天左右即可出芽。浆果秋季成熟后,采后食去果皮即可供播种用,种子忌日晒,宜随采随播。实生小苗生长缓慢,要注意通风,耐心细致的进行护养管理,防止腐烂,即能获得成苗植株。

非洲菊,菊科,(英文名:Gerbera、Barberton daisy 等),别名为扶郎花、太阳花、猩猩菊、日头花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顶生花序,花色分别有红色、白色、黄色、橙色、紫色等。繁殖用播种或分株法,原产地为南非。 生活习性:喜温暖、阳光充足、通风环境,忌酷热不耐霜寒。 土壤:喜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微酸性土壤为宜(PH值为6.0~7.0)。 光照:喜冬暖夏凉、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夏季应适量遮阴,并加强通风,冬季需全日光照。 温度:属半耐寒性花卉,生长适温为20~25℃,冬季适温 为12~15℃,如低于10℃会停止生长,可忍受短期的0℃低温。 湿度:夏季需保持土壤的湿润、不受旱,遮盖50%透光率的遮光网,并向叶面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 浇水:夏季每3~4天浇水一次,冬季半月浇水1次。花期浇水时不要让叶丛中心沾水,以防花芽腐烂。 施肥:喜肥,一般春秋每周施肥1次,冬夏季每10天施肥1次,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原则,多施氮、磷、钾,可促进花色鲜艳。施肥后,晚间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 修剪整形:基生叶丛下部叶片易枯黄衰老,及时清除,有利于新叶与新花芽的萌生,有利于通风,增强植株长势。 繁殖方法:播种繁殖:发芽适温为20~22℃,播后无需覆土,轻压一下即可,10天左右发芽。扦插繁殖:全年均可进行,在花后剪取萌发的约10厘米长的顶端嫩枝插入沙床,插壤温度为20~25℃,插后15~20天生根,30天即可移栽上盆。 病虫害防治:常见病虫害为白粉病、斑点病和白粉虱。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洒防治。斑点病:发病时喷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白粉虱:常用药剂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应轮换用药。 摆放:可盆栽或作切花材料。盆栽常用来装饰门庭,厅室。其切花用于瓶插、插花,点缀案头、橱窗、客厅。也可于肾蕨、棕竹叶等其他花卉搭配,作为挂壁装饰。